宝珠文学

宝珠文学>朱拓朱元璋戍边三年400章 > 第10章 回到京师(第1页)

第10章 回到京师(第1页)

"没想到你对朱拓那竖子的评价那么高。"  朱元璋心里说不出来什么滋味,要说朱拓是个仁厚的君主吧,行为实在是不像,不尊朝廷命令,还敢给他起谥号。  要说他不是仁君吧,岭南治理的还挺好,百姓安居乐业。  李文忠笑着道:"十八皇子性格桀骜,颇有智谋,有十八皇子在,大明南方无虞。"  李文忠看似是朱元璋的侍中,但身份远不是普通侍中可比。  他十九岁就跟着朱元璋上战场砍人,深受朱元璋信任。明朝建立后,又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  后来又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一个是最高军事机构,另一个是全国最高学府。  名列功臣庙第三。  所以说,李学忠上马能砍人,下马能安邦。  "可这小子太顽劣了些,还不听朝廷的命令。"朱元璋有些头疼。  "陛下只看到了十八皇子的缺点,却不知,十八皇子能聚人,岭南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都被他发掘了不少人才。"  "他有胆魄,十四岁的时候就敢率领军队冲杀敌营。"  "他有智力,胸有诸多良策。"  "他为人仁义,岭南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家家有余粮,甚至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让百姓缺衣少食。"  朱元璋听了后,老怀甚慰道:"不错不错,颇有我当年之风范。"  "可能因为十八皇子在岭南时间久了,身上有了侠气,我想要是能跟着陛下修习一段时间,十八皇子定能成长为大智大勇之人。"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仔细考虑了起来。  良久后,缓缓道:"你说的没错,这小子就是欠管教,如果管教得当,今后这竖子在外能抵御外敌,在内能扶持天子!"  "走,回京城!"朱元璋当机立断道。  李学忠诧异,道:"陛下,您不巡视四边了"  "不巡视了,以后机会多的是。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赶回京师,将这报纸一事推向全国,安定天下百姓的心。"  回去的路上,下起了连绵阴雨。  出了岭南的范围后,进京的道路开始变得泥泞不堪。  朱元璋所乘坐的马车有数次都陷入到泥坑中,李学忠只能跟着下车与车夫一起推车,可谓是苦不堪言。  等到了京城后,朱元璋更加糟心。  这里的道路狭隘,人员混杂,车马横行,看起来混乱不堪。  一路上,光堵车就堵了好几次。  闻着路边污水的腥臭味,还有几个稚子满不在乎,在污水里打闹嬉戏,随手捧起污水扬来扬去。  朱元璋心里说不出来什么滋味。  这京城,竟然还比不上岭南。  "朕本以为一统天下后施仁政,轻徭薄赋,百姓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富足了,如今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唉,在治国方面,朕还比不过儿子。"  李学忠赶紧劝慰道:"陛下操劳天下大事,而岭南偏居一隅,不能相提并论。"  朱元璋没有做声,良久后,说道:"通知朝廷前来接驾。"  "是!"李学忠应道。  此次微服出巡并没有大张旗鼓,知道的人也只是少数。  在朱元璋出巡期间,主持政务的正是徐达,乃是位列功臣庙的第一把交椅,与刘伯温、李善长两人被誉为明朝三杰。  当他听到朱元璋回京的消息后,一脸喜色,然后对仆人吩咐道:"陛下回京了,通知汤和、沐英等人和我一同进殿面见陛下。"  "是。"  几位位高权重的官员一同入朝,李文忠早已经在门口相迎,道:"几位请进吧,陛下已经等候多时了。"  徐达看了李文忠一眼,询问道:"陛下这次出巡,没出什么岔子吧"  "没有。"李文忠摇摇头。  几个人直入御书房。  御书房内,朱元璋面前案牍上的奏折早已堆积如山。  他和朱拓不同,朱拓是能偷懒就偷懒,而朱元璋勤勤恳恳,每个奏折都会认真批阅,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叩见皇上。"几位大臣一同行礼。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不急不缓,将奏折放下,问道:"近些日子,朝中可发生什么事了"  徐达上前,禀报道:"近期对全国的官员进行了考核,在上一年任免的官吏中,有十个人是不称职的,还有三个人应当得到升迁。"  "还有晋中今年发生大旱,恐怕会导致百姓逃荒,这些百姓需要妥善安置。"  "嗯,这些事情按照规矩制定方案吧,该罚的罚,该升的升,至于逃荒的百姓,调拨粮食妥善安置。"朱元璋有条不紊的安排。  "还有……"徐达欲言又止。  "还有什么事,直接说。"朱元璋道。  "辽东地区挖出一块龟壳,上面写着大明气数已尽,有不少百姓信以为真,再加上有元廷余孽作祟,酿成了不小的兵变。"徐达说道。  急性子沐英抱拳道:"陛下,这些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才造成这样的兵变。"  "嗯。"朱元璋摆摆手,道:"你们可有什么办法。"  徐达说道:"朝廷已经派兵镇压,用不了多久,兵变就会消除。"  朱元璋叹气道:"今年一年发生了数起兵变,大多是边陲之地,民风彪悍。长此以往,兵变祸及关内,就酿成大祸了。"  "再说,每一次发生兵变,多是用重兵镇压。哎,这些百姓本来就对大明没有归属感,再这样下去,百姓们就和大明离心离德了。"  徐达叹道:"百姓们大多愚昧,朝廷的威望又低,每次安抚都起不到太大作用。"  一听这话,朱元璋想起了朱拓所说的报纸。  于是开口道:"如果说有一种东西,能够将朝廷的政令传到地方,不光如此,还能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做什么,宣传一些种养殖知识,简单的医治方法,如何"  "嗯"  徐达和沐英顿时一愣。  皇帝老大今天脑子抽风了吧  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东西  "二位不信"  两个臣子同时点了点头。  "朕也不信。"  那你说个锤子啊,徐达和沐英差点没喷出一口老血。  谁知朱元璋又悠悠道:"但是我却见到了这样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徐达和沐英顿时起了好奇心。  朱元璋拿出一张纸,道:"在这纸张上面,撰写朝廷近期发布的政令,还有最近的发生的事情,还有关于农作物的播种等知识。"  "然后将这些纸发到全国各地,这样百姓们知道朝廷在做什么事情,长此以往,百姓们也就认可了大明。"  众人狐疑的看着这张纸。  小小纸张,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陛下莫不是被人诓骗了"  "这件事大有可行,你们想,为什么百姓会生乱就是因为部分百姓不认同大明。甚至在边远地区,有贪官污吏假传政令,巧立名目强行征税。"  "所以,咱们只要将朝廷做的事情传播出去,潜移默化的让百姓们认同大明,这样,就再也没人生乱了。"  朱元璋有着强大的自信。  但是徐达还有些不理解,问道:"陛下,咱们每个县府都设立了邸报,这个报纸和邸报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不厌其烦的解释道:"邸报只是在一小撮人中传播,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而报纸不同,报纸是要推向全国各地,做到家喻户晓。"  "这个叫什么……"朱元璋微微思索。  李学忠提醒道:"发动百姓。"  "对对对。"朱元璋笑了笑,道:"发动百姓,将百姓拧成一条绳"  徐达此刻有些理解了,说道:"既然这小小报纸有这么大的威力,那老臣亲自负责此事,力争在年前将这报纸推向全国。"  朱元璋含笑:"辛苦了。"  徐达忍不住问道:"陛下,这个方法是从哪个高人那里得来的"  朱元璋脸黑了黑,闷声道:"我从一个黄口小儿那里听来的。"  徐达一脸疑惑,这办法能是一个黄口小儿想出来的  朱元璋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又问道:"太孙最近在做什么我巡视之前不是让他监国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奏章"  徐达皱眉道:"太子每日在国子监用工读书,跟随黄子澄黄太傅学习经义,对于朝中大事,他……了解不多,所以并没有插手。"  "哦"朱元璋脸上露出怒意,天天跟着黄子澄读书  他是太孙,未来要继承大统的!  死读书有什么用  朱元璋道:"你们难道没有将政事禀报太孙吗"  徐达摇头解释道:"皇太孙性格温和,没有执政经验,我等将政事禀报他后,他迟迟不做出决定。有时候就算做出决定了,也没有魄力实施。久而久之,皇太孙就将政事全权交给我等了。"  朱元璋听后怒气更胜。  他废了中书省,又裁撤了丞相之位,就是为了将朝政全权握在手中。  可朱允炆倒好,却将权利下放,整日泡在国子监读书!  难道等他死后,明朝的皇帝就要变成吉祥物了吗  但这也不能怪徐达等人,怪也只能怪朱允炆不争气。  "朱允炆现在何处带我去见他。"朱元璋语气中微微夹杂着怒气。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